close

「吳珈慶出走大陸 反映台灣運動現實」(陳楷報導)

台灣的撞球運動在二十年前擺脫特種行業的不良形象,到了十年前達到最高峰,趙豐邦、楊清順這對師徒一前一後摘下各式各樣的世界冠軍,包辦東亞運亞運世運金牌為國爭光,男女花式撞球都成為台灣最熱門的運動。

不過好景不長,就像二十年前的保齡球來去一陣風一樣,撞球雖然有了電視轉播、每年廣邀世界好手來台灣辦國際賽,比賽觀眾人山人海,但是卻沒有最基本的門票收入支持,球迷看球總是免費。當網咖、電子競技等新鮮刺激的娛樂行業進入市場競爭時,易學難精的撞球節節敗退;而等到廣告贊助商抽腿時,職業撞球也跟著崩盤。

撞球協會理事長涂永輝表示,雖然撞球場空間寬敞,但被列為消防檢查的甲級場所,規定要有自動灑水系統,每半年要接受檢查,開球場光是店面成本就讓業者難以負擔。「台灣在民國87年時號稱有3700家球場,到今天剩不到六百家,一一都被關了,因為無照營業,申請執照困難,消防法規的問題。」

沒有球場就沒有選手,只靠比賽獎金或者球具贊助就能過活的頂尖好手,全台灣一隻手就數得完,其他選手必需自謀生路,前進大陸就是一個機會。沿海地帶經濟地迅速發展帶動休閒產業,相關成本又比台灣低,撞球選手把球場轉去大陸早就不是秘密。

比楊清順又年輕十歲、五年前才開始竄出頭的吳珈慶,可以說是年少得志,也可以說是生不逢時。十五歲就賺進五六百萬獎金,之後卻陷入瓶頸,兩年前要去新加坡,兩年後又轉去中國大陸,並且掛上CHINA國籍,雖說兩岸撞球發展的確情勢比人強,但撞球協會跟吳珈慶以及吳家家人的衝突,可能才是雙方無法化開心結的主因。撞球是個人運動,練習比賽甚至找教練都不一定要借重協會,但是撞球界的主事者一方面掛人民團體的協會招牌要贊助辦比賽,另一方面開運動經紀公司抽頭,選手不一定服氣卻敢怒不敢言。

吳珈慶前年準備去新加坡以前,體委會主委連同兩位副主委跟撞協聯手留人,「我們跟他講,依照新加坡的薪水是一百一十萬,和國際賽會參賽補助,兩者比較協會只差保證年薪,以吳珈慶個人實力,國內比賽得獎機率高,可以彌補年薪部份,不需要離鄉背井前往新加坡。」

但是吳家家人提高條件以後,雙方仍然無法取得交集,撞協一口氣取消吳珈慶國內外所有比賽資格,理事長涂永輝表示理所當然。「你今天已經要背叛、跟我離婚了,什麼東西你都要還我啊,當初我送的戒指也要還我啊!」也因為吳珈慶已經無路可退,新加坡也限縮了轉籍的條件,吳珈慶進退兩難,最後也沒有真的去新加坡;即使去年八月撞協就恢復了他的選手資格,吳珈慶認為協會誤了他兩年比賽的獎金,還是沒有回來台灣比賽,而把重心轉移到大陸深圳,涂永輝也沒辦法跟吳家溝通。「我不知道要怎麼道歉,是要公開還是到他家,道歉的理由是什麼我也找不出來。」家人私下表示,就是不想繼續在涂永輝主持的地方打球。

到了今年四月,撞球協會才知道吳珈慶已經透過中國台球協會報名,要參加北京公開賽,20號拿到吳珈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居民身份證傳真影本,附有公民證號碼,才確定吳珈慶真的拿到大陸國籍。「看到這個才知道他確實是他們的公民了,陸委會也給我們法律諮詢這樣的回答,我們覺得沒望了,他已經放棄台灣,才能拿到這一張。」吳家人也證實木已成舟,吳珈慶的台胞證跟護照都被大陸公安收走。

留不住好手,行政院體委會雖然表示痛心跟惋惜,但副主委陳士魁也尊重吳珈慶的決定。「我們有很多優秀選手或者擔任教練,到了其他國家入了其他國家國籍,在其他國家發展得很好,譬如在約旦的陳氏兄弟,在日本的郭源治、莊勝雄,他們入了日本籍以後還是發展得很好。我們一樣的祝福。」

台灣好手一再被對岸挖角,還會不會有下一個吳珈慶?陳士魁表示,運動員基於個人生涯規劃,選擇留在國內或者去海外發展,政府單位不應該阻撓,只能反求諸己。「我們自己本身要反省,我們提供運動選手,是不是有足夠優質的發展環境?這是我們要做的。我們要留住優良選手,要把我們的運動環境、包括產業、訓練環境、未來的發展、生涯的規劃,要建構起來,這是整個體系的問題。我們一步一步做,有信心等體系完整以後,我們可以留住我們的選手。」只是兩年前體委會因為吳珈慶出走弄了撞球振興計畫,除了灑錢給獎金也沒有更積極的作為。

其實吳珈慶固然少年早慧、才華洋溢,但是花式撞球需要球技也需要運氣,選手達到一定技術水準以後其實還是看臨場表現。近年來除了郭柏成拿下廣州亞運八號球金牌以外,男子選手國際賽表現平平,台灣好手輩出,少了一個吳珈慶不見得影響到中華隊的國際賽成績。

而一個運動水準成熟的國家,相關產業人才的流動一定開放而且頻繁的。轉換跑道替別國上場的例子,國際體壇也早有前例可循。大陸過去二十年來向全世界輸出羽球跟桌球選手,造就了名揚四海的海外兵團,台灣從印尼進口羽球選手陳鋒,從美國請回張嗣漢打籃球,李慧芝打網球,從大陸過來打桌球的陳靜或者舉重的黎鋒英,甚至替台灣拿下奧運獎牌。台灣過去都是選手輸入國,現在能輸出選手,某種角度來說也是其他國家對台灣的另一種肯定。

吳珈慶並不是第一個轉籍替其他國家出賽的台灣運動選手,只是因為他最後的選擇是大陸,挑動了兩岸敏感的政治神經。無論吳珈慶最後在大陸的成績如何,沒有人會忘記他來自台灣。雖然這個選擇的未來仍然充滿挑戰,但不管是運動選手還是一般民眾,都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台灣企業出走大陸討生活,無非是為了更高的薪水跟保障,運動選手又何嘗不是如此?台灣幾十年來沒有培養民眾付費看球的動機跟習慣,沒有建立真正的運動產業,政府單位、社會風氣跟學校教育,說起來都得負起責任。

陳士魁重申,「至於有些選手放棄代表國家、要進入職業領取更多的薪水,我們只有祝福,不希望斷了人家財路,我們只能從建構優質發展環境來留住自己的選手。我們希望這些選手能留在台灣,為國家、為中華台北打拼爭光。」只是優質環境還沒有影子,體委會先被併入教育部,以後要靠教育單位建立社會職業運動規模,恐怕只會愈來愈困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llsports 的頭像
    allsports

    體育網

    allspor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